道教在馬來西亞的新發展 :
http://www.wanshengwang.org/show.aspx?id=1768&cid=19
道教在馬來西亞的新發展
華人在馬來西亞總人口的比重中曾經接近一半,如今下降到四分之一強,但依然是除馬來人之外數量最多的人種。中國與馬來西亞的交往非常之早,據考古和文獻證實,至少2000年前就有華人渡海來到馬來西亞定居。鄭和七下西洋時,馬來西亞成為了船隊的補給重鎮,此后大批廣東、福建華人來到馬來西亞從事種植和商貿活動。渡過遠洋平安到達馬來的華人,認為冥冥之中存在神明的保佑,就供奉神像表示感激并希望神靈能夠繼續護佑今后在異鄉的生活。
最早的道教信仰接近于民間神靈崇拜,不過是在紅紙上寫下祖先或灶君、關公、石敢當等漢字并貼在柱子、石頭上面,前面設置香爐就可以作為祭拜的場所。隨著華人數量的增加和經濟力量的增長,隨后才出現正式的宮觀,試圖在信仰上保存與故土相同的形態。有材料稱,馬來西亞屬于道教的宮觀神殿,總計大約1500余座(陳耀庭《道教在海外》79頁)。道教官觀的數量雖然不少,但是大多規模很小,一般只有山門和主殿。其次,道觀供奉的神具有很濃厚的福建廣東一帶的地方特色,比如大伯公、靈安尊王、保生大帝等,還包括早期來大馬從事開發的華人先驅有時也被當作神靈來供奉。雖然信奉道教的馬來華人數量眾多,但是道教在馬來長時期沒有形成規范化的組織。于是道教處于低層次發展狀態,信眾不過在道觀中尋求現實利害的解答,而有的道士則會利用獨特的身份騙取錢財。政府曾在1995年批準成立了馬來西亞道教教義公會,由茅山教總壇李天師主持。問題在于,實際上該茅山教同中國茅山上清派沒有關系,不過是清末廣東地區流行的民間宗教而已。道教教義公會所謂的弘揚道教,內容包括:法神、術神、道神;邪童、神童、法童、陰童;陰壇、鬼壇、術壇、法壇等等,這些活動帶有強烈的民間信仰色彩而與傳統的道教信仰有很大差距。
不過最近幾年馬來西亞道教顯示出與以往不同的發展跡象,其中的重要標志就是沙勞越州蓮花山三清殿的成立及其–系列活動。蓮花山三清殿建立于2002年,雖然依然以山門和大殿為主體,但是整體規模已經相當宏大,包括方丈、客堂、齋堂和鐘鼓樓。大殿的主體不再是民間信奉的神靈,而是道教正式傳統中的三清神。此外大殿的縱深比傳統道觀要長,加強了側門的通風,可以容納更多成員在大殿中進行宗教活動,可以看作是道教建筑在馬來西亞這種熱帶國家的改進。
宏大的建筑規模顯示了當地道教信眾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而相應的活動則表現出他們獨特的思路和見地。自從三清殿建成以來,就以之為載體舉行了一系列與道教文化相關的活動。比如道教音樂演出、道教書畫筆會和展覽,以及道教文化研討會等等。活動主辦者的本意,是把道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引入到馬來西亞主流文化社會之中。這樣做的好處一是擺脫以往道教的低級崇拜形象,再者則是避免與社會其他宗教形態產生直接的對立。三清殿道教外在傳播模式延續的是文化路線,而內在的建制則試圖沿襲中國正統的全真教傳統。其中的重要步驟,就是把全真教的戒律和科儀原原本本地傳授到馬來西亞去。2009年5月在三清殿舉行了長達一周之久的全真教傳戒活動,活動得到了中國道教協會的認可,同時有來自中國各地著名道觀的道長參與,規模宏大而鄭重。這次傳戒的意義不僅僅是全真教戒律正式傳播到了海外,而且借助對于戒律和科儀的規范化活動,馬來西亞道教開始從雜亂的民間信仰中提升到了中國傳統道教應有的高度。
道教在馬來西亞取得進展并不僅僅是華人宗教活動的成就,其背后是華人在經濟、政治和教育上面多方面活動的有力支撐。雖然當地政策規定,華人不允許在大企業中獲得超過50%的股權,但是由于馬來當地居民不參與勞作就可以獲得紅利,所以實際上的企業運營權利仍舊是在華人手中。華人在辛勤勞作中獲得的除了財富之外,還形成嚴密而有效的團隊運營以及合作能力,三清殿的建成和運營就體現了他們的團隊優勢。與此同時,三清殿道教發展同時得到了德教和佛教甚至當地華人基督教的支持,甚至三清殿與當地的德教會以及佛教居士林隔壁而居。另外,道教在當地的發展得到了政府的認可,馬來西亞雖然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是宗教政策則比較寬容,三清殿的建筑用地就屬于政府無償撥劃。道教得到政府認可的另外–個原因在于,地方官員在參加競選的時候,無法忽視當地華人的強大勢力。此外,道教能夠立足于馬來西亞,不能忽視華人教育所帶來的影響。當地華人主辦的小學以教學質量優秀而著稱,所以很多非華人家庭的父母都特地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華人開辦的學校就讀。華人子女和馬來人子女從小生活在一起,雖然成長之后具備了不同信仰,但是在不同信仰之間形成了高度的寬容和理解,這也是道教能夠在當地發展的潛在原因。
雖然從目前來看道教在馬來西亞的發展相當迅速,但是仍舊存在很多限制因素,如果不能正視并解決的話那么目前的發展勢頭未必會延續下去。第一個限制性因素在于,目前馬來西亞信
奉道教的全部都是華人。這說明雖然道教已經傳播到了海外,但是并沒有真正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它依然是個民族宗教而沒有顯示出成為世界性宗教的趨勢。道教在馬來西亞的第二個局限在于,當地沒有充足的道教專職成員,很多專職道士來自中國,這樣對于本地道教發展并非長久之計。其三,道教作為廠種文化形態還沒有取得當地精英知識分子的認同,它的傳播主要還是在民間祭祀、祈禱的應用層面,而在理論建樹上面頗為不足。道教在馬來西亞傳播最為特殊的境遇在于,馬來西亞已經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伊斯蘭教的最高地位。如何在以伊斯蘭為主導的社會中保持并且擴大道教的影響,這是道教發展中從未遇到的問題,因此需要當代馬來西亞道教采用新思路進行創造性解答。
沒有「儒」、「釋」、「道」三家文化體系,也就沒有中國特色的固有文化精神和特色。
在今日世界古老文化中,中國文化佔有極重要的位置。
道的宗旨
一.〔天人合一〕的生活即是道,而實踐〔道的宗旨〕是達到〔天人合 一〕的不二法門。
二.道的宗旨----乃是天道最為殊勝的地方
◎道的宗旨
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敦品崇禮,孝父母,重師尊,信朋友
,和相鄰,改惡向善,講明五倫八德,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恪遵
四維剛常之古禮,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復本性之自然,啟發良
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
善,冀世界為大同。
(一)道的宗旨是屬天的心境
1.敬天地,禮神明。
(1)認 母歸根----敬天
(2)學地載物之德,保護自然生態。 ----敬地
(3)尊敬仙佛,學佛的慈悲。 ----禮神明
2.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
(1)孔子:至善之道
(2)老子:玄牝之門
(3)佛陀:正法眼藏
(4)耶酥:十字架
(5)穆罕默德:天園
(二)道的宗旨是屬人的生活而又能融入屬天的心境----〔天人合一〕的生活
1.修身:改惡向善,借假修真,恢復本性之自然。
(1)知致-----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
(2)物格-----洗心滌慮,格除物欲,不被外境所惑。
(3)意誠-----慎獨的功夫,無自欺,去人欲,存天理。
(4)心正-----本心清靜,一切都合乎道。
(5)身修-----人格完美的境界
2.齊家:講明五倫八德,恪遵四維剛常之古禮。
◎五倫: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是也。
◎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也。
◎四維:禮、義、廉、恥是也。
◎三綱:君臣、父子、夫婦是也。
◎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
(1)入則孝:孝父母,重師尊。
(2)出則悌:信朋友,和相鄰。
(3)汎愛眾:與眾生結善緣,廣渡有緣眾生,使眾生皆能離苦得樂。
(4)而親仁:多親近有道之士,效法前賢大德廣渡有緣眾生的精神。
3.治國
(1)愛國忠事-----對國家
(2)敦敬崇禮-----對社會
4.平天下:實踐彌勒祖師的鴻慈大願-----化娑婆世界為蓮花邦
(1)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2)化人心為良賢
(3)挽世界為清平,冀世界為大同。
三.實踐道的宗旨,能獲得〔平安無事〕的生活。
(一)平:人心是否已沒有貪嗔癡等起伏不平的念頭呢?語云:〔心平則道
平,心亂則道曲。〕誠非虛語,故心平則身平,何災之有?
(二)安:人心平氣和,則神智安穩、安祥,不急不躁,無有虧心事掛懷,自
然平安吉祥。
(三)無:無有妄念、妄言、妄行,不執形相,多找別人好處,少看別人壞
處,才能無憂無愁,達至無極理域。
(四)事:人要無事,才能靜心,多事煩惱,閒事莫管,切莫無中生有,自尋
煩惱,有事辦好,無事清心,看淡世情,則﹁事事如意﹂。
四.實踐道的宗旨,能獲得大成就
(一)成就在世活佛: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鬼神合其吉凶。
(二)超越時空的成就:生生世世多是佛
五.結 論
(一)道即是〔天人合一〕的生活;唯有求道,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人
生。
(二)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是天道的宗旨,以上所言,即是道的宗旨。
(三)〔道的宗旨〕即是理,唯有認理實修,才能成佛。
|